致亞洲銅鑼師:


自從2015年我(Julie Chiu) 與冷老師共同邀約 Don老師來台灣教學,推廣整體共振國際銅鑼師培訓課程(The International Gong Master Training of Holistic Resonance)以來,Don 大師就勤勤懇懇地每年來台教學,有時甚至一年兩次。除了2015年第一次來台,由他的資深學員暨一級培訓師 Gongmuse Mojca Morya Malek 有陪同協助教學,一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,他短暫停止全球巡迴教學,也就沒有來台灣。

這段時間他大多數都是在沒有資深銅鑼教師陪同下,獨自來亞洲教學。辛勤地耕耘這塊土地,甚至連最初階的打擊法他都親自示範。這就是他的教學理念,對當時高齡八十多歲(我2014年第一次在斯洛維尼亞與他相見時,剛好為他慶祝80歲生日),在沒有任何國外資深一級教師協助下,全天候的教學對 Don老師而言,非常吃力。

因此,每日的課程常常會有將近半天的時間在大量練習。即便如此,我相信老師都是盡全力把所知所學傾囊相授,就如同2016年在英國銅鑼師培訓課程時,為了推廣銅鑼瑜伽,我必須每日早上6:00去叫醒他起床,攙扶著他去上6:30的早課,為了就是推廣這套集大成的『氣脈』體系終極課程。台灣學生真的很有福氣,連最簡單的初階打擊手法都是由大師親自教學。

2025年 重磅回歸·謝幕傳承

  • 模組一:5/12~5/18 MEM銅鑼瑜伽一級教師培訓~台灣中壢
  • (Gong Yoga Teacher Training Level one; GYTT Level one)
  • 模組二:5/20~5/28 整體共振國際銅鑼師高階培訓~台灣水里/台北
  • (Gong Master Training of Holistic Resonance High Level, HGMT)
  • 模組三:5/27~6/2 銅鑼和平篷車隊鑼友培訓~台灣宜蘭/花蓮/台東/高雄/台中
  • (Gong Peace Caravan around Taiwan )


Mark van Tongeren


同時具備完整專業的聲樂學術背景及豐富的國際演出經驗,在音樂、聲音、與人聲方面有25年的研究經驗。畢業於阿姆斯特丹大學 (University of Amsterdam) 的民族音樂學碩士,並取得荷蘭萊登大學 (Leiden University, the Netherlands) 之表演藝術博士學位。馬克曾經為荷蘭女皇演出,也曾和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合作。 1995年榮獲吐瓦的《國際泛音泛唱獎》; 2000年出版泛音唱法一書;2012年更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建不同的泛音歌唱課程。


透過他靈巧的耳朵,多變的聲音以及原創的洞見,他領導著人們探索自己聲音的不同面向。作為一個受過訓練的民族音樂家,Mark持續的結合瑜珈動作,帶領學生去感受,理解泛音以及喉嚨發聲背後的理論。在最近幾個計畫中他和臺灣的編舞家葉名樺,驫舞劇場以及光環舞集皆有合作。2016年受邀於TEDxTaipei年會分享講習及示範演出。協助臺灣藝曲中心及策劃圖瓦之女(Tyva Kyzy)、圖瓦共和國《草原之音》等多檔亞太傳統藝術節節目。

Alicija and Richard Eiliakas

Alicja 是治療發展空間「Art to Be」(「Menas būti」)的創始人。這個工作室成為了波羅的海國家聲音療法的搖籃。這是第一次舉行鑼浴和訓練的地方。


目前,Alicja 和她的伴侶 Richard 在立陶宛、拉脫維亞、愛沙尼亞、俄羅斯和挪威開展聲音療法課程、鑼浴、冥想、訓練和研討會。在他們的訓練中,Alicja 和 Richard 結合了各種治療和藝術方法:音樂即興表演、自發性唱歌、舞蹈和運動療法、藝術療法等。鑼聲成為他們的熱情所在,也感染了許多學生和參與者。


他們目前最熱衷的事情之一是被稱為“鑼浴”的聲音會議和被稱為“聲音奧秘”的音樂會冥想。這對夫婦已經與不同音樂流派的多位藝術家開展了一系列聯合項目:“老城之謎”、“聖誕之聲之謎”、“宇宙之聲之謎”等。目前,他們的兒子盧卡斯(Lukas)也加入了「聲音之謎」計畫。他是一位搖滾樂隊的吉他手,在上述項目中為民謠和 shruti 歌曲創作了美妙的音樂。

Petra Trtnik

一名經過認證的治療師,也是 Arvigo 瑪雅腹部療法技術老師、Dorn-Breuss 治療師(透過脊椎進行健康治療)、按摩治療師、瑪雅精神治療師、銅鑼師、銅鑼瑜伽老師、La Laughter 瑜伽教師、聲樂教師、音聲治療師、歌手、藝術家和 FrEmo 藝術家和 FrEmo 技術的情緒與釋放創造者。她是 24 小時 MEM Gong Puja 的策劃師,


她是 MEM Gong Yoga 創始人的首批學生之一,直接接受過該系統創始人Don Conreaux 的培訓,並參與翻譯工作以及協助 Don 進行各國銅鑼瑜伽師或銅鑼師培訓課程。結合所有這些工作與其團體和個人等不同療法方面的豐富經驗,她的教學專注於自我照顧和為他人服務。

張忘


五十四歲才開始我的繪畫人生,對一個從小立志當畫家,也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的我而言,繪畫其實從來沒有停止過。

它像我的呼吸一樣融入到我的劇場作品及跨領域創作或裝置藝術、公共藝術…等。對我而言,創作就是我的生命,不限媒材,所以靈感所至,依不同的媒材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,但繪畫可能是此生最初也是最終的媒材,凡事聽從我內在的呼喚…

當我在二○一四年「行旅.途」的創作系列,樹是我的創作主題,其也是我童年的世界,一直到現在我仍然將它視為我的故鄉,仿佛樹是我生命的本源,而此刻它對我發出了訊息。

「塵光」是我在二○一六年創作的主題,新的訊息來自宇宙,一個比樹、比地球更遠的生命本源,而我的筆墨隨著它的氣旋與頻振而生,畫中的意境仿佛夢中可見,令我心之所往。

如果有天堂相信在人間,如果有仙境相信就在一念之間,如果你問我怎麼可能?這個令人心所響往的地方,不正在被我們創造之中嗎!

This course is closed for enrollment.

Example Image with Text


Use this Image with Text block to balance out your text content with a complementary visual to strengthen messaging and help your students connect with your product, course, or coaching. You can introduce yourself with a profile picture and author bio, showcase a student testimonial with their smiling face, or highlight an experience with a screenshot.